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卜显和:脚踏实地的化学“追梦人”
2015-02-15

 

刚刚过去的2014年,对于我校化学学院教授、“教育部特聘教授”特聘教授卜显和来说是丰收的一年。

2014年5月,卜显和作为带头人的“无机固体材料的构筑及物质存储与能量转化”教育部创新团队通过专家论证,正式启动。9月,他作为带头人申报的“无机固体材料与能源化学”创新研究群体,历经多轮评审和众多强手的竞争,成功获批立项并通过国家基金委的现场考察。2014年底,他和团队十几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配位聚合物构筑与结构性能调控”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这与南开大学提供的平台、各级领导支持、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校内外同事的无私帮助、各类基金的资助等等密不可分。”说到获得成绩的根源,卜显和总是“忽略”自己的作用。可是一谈到团队长期以来从事的研究工作,卜显和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十年执着探索路 冷门领域出热点

配位聚合物是一类新型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其概念由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罗布森明确提出。

从首个晶体学实例被报道至今仅20余年,今天配位聚合物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热门的研究领域,并成为化学与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能源、环境、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诸多领域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比如能量物质存储(甲烷、氢气等)、手性拆分与催化、物质分离、非线性光学、磁性材料和电极材料等。配位聚合物的这些优势,源于其独特的结构特性及可设计、可剪裁的特点等。

“十几年前,我们进入这一领域时,这方面研究还不是热点,关注的人还不是很多,但存在许多急需探索的问题,比如合成方法学的问题、结构分析问题、结构性能关系及调控问题以及后来的功能化问题等等,我们对这些问题都很感兴趣。”卜显和说。

十几年来,卜显和及其团队围绕这些科学问题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项目组从配体设计入手,以多孔、磁性等为结构性能导向,构筑了多个系列具有独特多孔、磁性等性质的新型配位聚合物,研究了溶剂、温度、酸碱度等因素对它们结构性能的影响;率先系统开展了柔性配体配位聚合物研究,提出配位聚合物构筑中的非配位基团效应,发展了电荷竞争体系磁性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在若干配位聚合物体系中阐明了结构-性能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调控方法。这些研究成果为配位聚合物化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广泛关注与肯定。

化学有路勤为径 卓越人生自南开

作为配位聚合物领域有名的专家,卜显和时常回忆起当年的南开求学经历,那里是他“化学人生”的开端。

1964年,卜显和生于辽宁朝阳,小学时正值“文革”后期。虽然当时条件艰苦,社会上读书的风气不浓,学校也经常是半工半读,但这些丝毫不影响他读书的志趣。中学时,卜显和各科成绩均优异,历史一门甚至要更好一些。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熏陶,卜显和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而这几乎是那个年代青年人的“国民理想”。

1982年,卜显和以优异的成绩从辽宁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学习。本科毕业后顺利考取同系的硕士研究生并在两年后转为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化学家陈荣悌院士。80年代末,他被南开大学公派赴日留学,师从著名化学家、日本广岛大学木村荣一教授。完成学业后,卜显和听从导师陈荣悌院士召唤,回到南开大学工作。

回国之初,国内的科研条件十分艰苦,但他没有退缩,而是立足现实,白手起家。在南开大学和陈荣悌院士的支持下,卜显和很快获得了1万元的校内科研启动基金。随后,在他的努力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天津市青年基金等多方资助纷至沓来。在这些经费的支持下,实验室的条件不断改善并渐渐步入正轨。

翻开卜显和的简历,他回国工作以来的进步一目了然。31岁晋升教授、32岁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年获天津市青年科技奖,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入选天津市首批“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并获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入选教育部“教育部特聘教授”特聘教授、天津市授衔无机化学专家、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当选天津市劳动模范,2012年获侨界贡献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2014年获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

目前,他的课题组已经累计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200余篇,论文被引用11000余次(H指数57),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参编专著与教材6部,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或特邀报告50余次。

科学研究没有坦途,没有捷径。十几年来,卜显和带领他的团队不断摸索、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主持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973计划课题、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课题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几项。他的研究成果分别于2002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及其他多项奖励。

言传身教育桃李 矢志化学“强国梦”

卜显和时刻不忘教师之本。每年开学都要请人给学生讲科研素养、学术道德方面的知识。“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脚踏实地。我就怕学生急功近利,作科研必须实事求是。如果做不到,就不要作科研。”卜显和说,每次讲这些内容,新生要听,老生也要反复强化。这是他从导师陈荣悌院士那里传下来的。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卜显和十分注重启发式教育,即使再忙再累,他也总会抽出时间与学生交流。同时,他还积极同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为学生们创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至今,他已经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硕士毕业生近90人,其中有十几人成为教授,有多人担任院长或副院长职务,并在国内各高校与重要研究机构担任学术带头人或骨干。

“对我来说,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看到我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为国家作贡献,我为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感到高兴。”目前,他的课题组还有2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把他们都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我的责任和愿望。”卜显和说。

生活中的卜显和并不枯燥。他喜欢读书,尤其喜欢文学、历史、军事、武侠、科幻等方面的书籍。他位于化学楼的办公室书柜中还整齐地摆放着一套“毛选”。“优秀的作品真的能够激励人。”直到现在,卜显和一直保持着每天睡前读书的习惯。

他时常鼓励学生多读点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咱们搞科研的总得写申请啊,你没有好的文笔,写的申请错字连篇、语句不通,怎么能申请得下来项目?”卜显和幽默地说,如果当初高考没有报化学,现在说不定在搞文学或者历史研究呢!

“近年来中国化学研究进步很快,数量上已经和美国差不多甚至超过美国,但质量上仍存在较大差距。科技话语权仍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希望我们通过努力,做出更多对国家基础科学发展有利、对国民经济有益,能为应用研究提供思路的原创性成果。”卜显和说,“实现化学强国的‘中国梦’是每一个化学工作者的终极梦想!”

1月9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结束后,卜显和请别人用手机给他拍了一张照片。画面中,他手捧证书、表情严肃,一如他始终坚持的严谨的科研态度。回到学校,他甚至来不及向前来祝贺的朋友表示感谢,就又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


教师办公系统 院级仪器管理平台 化学学院论文评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