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领导
系所单位
办公室
学科简介
大师风采
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
院士风采
学术带头人
青年学术带头人
全体教师
科学研究
概述
科研动态
文件下载
学术交流
科研团队
成果展示
转化动态
可转化项目
企业技术需求
研发队伍
本科生教学
概述
教务通知
课程管理
学籍学位
科研训练
本科生招生
文件下载
研究生培养
概述
研究生招生
研究生导师
培养管理
毕业与学位
教学建设
文件下载
党建园地
概述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标杆院系
支部风采
群团工作
教育培训
学生工作
概述
组织机构
教育管理
学生党建
团学之声
就业创业
文件下载
行政事务
概述
人事人才
安全后勤
财务管理
仪器管理
文件下载
国际交流
概述
新闻通知
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出国指南
文件下载
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
院士风采
学术带头人
青年学术带头人
全体教师
院士风采
首页
师资力量
院士风采
程津培
|
程津培,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1975 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1981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并获硕士学位。1987 年获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学位。1987 年至 1988 年在美国杜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88 年到南开大学工作(1995 年至 2000 年任副校长),2000 年至 2008 年担任国家科技部副部长。2001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理事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主要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研究,主要研究课题包括:i)一氧化氮(NO)生物信使分子生理作用的化学本质;ii)环肽的仿生分子识别研究和催化不对称合成;iii)NADH辅酶模型的反应热力学、动力学及机理;iv)各类化学键能量;v)各类有机活泼中间体的热力学稳定性及其结构效应;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vi) 离子液体中化合物 pKa 测定;vii)不对称催化反应机理。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创新群体项目、重点项目各1项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 1 项。在 Science、CR、ACR、CSR
查看更多 >
张玉奎(双聘)
|
张玉奎,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讲座教授。1965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65 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研实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3 年和 1992 年先后前往德国吐宾根大学生理研究所和美国国家环保署研究中心进行高级访问。2003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 年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色谱学会理事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主任、美国化学会Anal. Chem. 杂志国际顾问等职务。主要从事色谱基本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为我国色谱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了巨大贡献。在基础研究方面,阐明了色谱过程中影响分离行为的分子结构因素,从而建立了系统的色谱热力学研究方法,为液相色谱系统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深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完成国家任务与仪器的应用开发。近年来,结合国家重大应用领域的需求,放眼于分析学科与生命学科的交叉发展,主要开展蛋白质的高效分离与高灵敏检测研究,提出了构建蛋白质分离 - 在线酶解 - 多肽分离 - 质谱鉴定的蛋白质分离鉴定平台思路;发展了多种蛋白质原位微酶反应器以及基
查看更多 >
宋礼成
|
宋礼成,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1962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然后留校任助教。1986 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 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至今为博士生导师。1979 年至 1981 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学系做访问学者,1995 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做访问教授。1992 年至 1997 年任美国 Organometallics 编委,多年担任中国化学和化学学报编委。2007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和中科院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讲授金属有机化学课程,1989 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金属有机化学》教科书,该书于1999年获国家级优秀图书奖,1993 年获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天津市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2012 年编写出版《金属有机化学原理及应用》。完成和正在执行的科研项目包括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和重大项目,973 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金属有机化学与原子簇化学以及富勒烯化学和氢化酶仿生化学等研究领域中,发现了多种金属有机新试剂、新反应及新合成方法,设计合成了
查看更多 >
周其林
|
周其林,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1982 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同年考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1987 年获博士学位。1988 年至 1996 年先后在华东理工大学、德国Max-Planck研究所、瑞士 Basel 大学、 美国 Trinity 大学做博士后。1996 年至 1999 年分别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 年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2009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 年当选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2013 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 Fellow。 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化学、有机合成方法学、不对称催化、生物活性化合物和手性药物合成等研究。他发展了一类全新的手性螺环催化剂。这类催化剂在许多不对称合成反应中都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效率和对映选择性,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功用于多种手性药物的生产。 发表研究论文 240 余篇,出版著作 14 本(章),申请发明专利 13 项。2005 年获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有机合成创造奖”,2006 年获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2007 年和 2013 年两次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
查看更多 >
严纯华(双聘)
|
严纯华,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5 年和 1988 年先后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1988 年留校工作,先后任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1988 年)、副教授(1989 年)、教授(1992 年)。2011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 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 年任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7 年调任兰州大学校长。2018 年任南开大学稀土与无机功能材料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稀土分离理论、工业应用和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发展了“串级萃取理论”及稀土分离流程的最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了高纯重稀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出了“联动萃取工艺”的设计和控制方法。建立了稀土纳米晶的可控制备方法,系统研究了稀土纳米晶发光、催化等基本性质,开展了稀土纳米晶材料的生物影像和生物催化技术研究。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2006 年和 2011 年)和三等奖(1987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 年)和三等奖(1991 年)、国家教委(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七次,1986 年、1990 年、1995 年、1997 年、2005 年、2010
查看更多 >
方维海(双聘)
|
方维海,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双聘院士。1982 年毕业于阜阳师范学院化学系,1993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1993 年至 1995 年在南京大学做博士后。1996 年至 1998 年在德国波恩大学理论化学所任洪堡学者。1998 年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3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理论及计算光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化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理论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等。 主要从事光化学过程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模拟工作。发展和改进了势能面极小能量交叉结构优化方法、旋 - 轨耦合矩阵元计算方法、直接从头算和基于 QM/MM 框架的非绝热动力学方法。从理论上系统研究了羰基化合物光解离,预测了芳香族羰基化合物光反应涉及的暗态结构和特性;发现并优化得到三个电子态的势能面交叉结构,被证明是芳香族羰基化合物共有的拓扑结构特征;提出了不对称取代脂肪族羰基化合物选键光解离的新规则;开展了溶液中光反应的从头算模拟,在羟基喹啉甲醇溶液光反应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溶剂辅助的质子耦合电子迁移循环新
查看更多 >
陈军
|
陈军,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1989 年和 1992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并于 1992 年留校工作。1996 年 至 1999 年在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材料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99 年至 2002 年 在日本大阪工业技术研究所任新能源产业技术(NEDO)研究员。自 2002 年任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 年至 2019 年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现任南开大学副校长、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无机固体化学与新型储能材料的研究。在无机固体功能材料的合成化学,固体电极制备以及新型电池电极材料开发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创新性贡献。提出了“室温 - 氧化还原 - 转晶”新合成方法,室温合成出稳定的导电纳米尖晶石,替代了贵金属铂电极,应用于可充电金属锂、锌空气电池。提出电极微纳化可改善多电子电极反应活性和结构稳定性的设想,经大量实验制备了氢、锂、钠、镁、锌电池的微纳多级结构电极,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为降低电池电极材料成本及解决电池燃烧爆炸提供了新思路。设计开发
查看更多 >
卜显和
|
卜显和,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1986和1992年先后获南开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起任教授(1996年任博导)。曾赴日本广岛大学、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留学或做访问学者。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功能配合物化学研究。在配位聚合物的功能导向构筑、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原创性成果。建立了配体引导的配位聚合物结构调控方法;发现动态行为新机制,构筑新型智能材料;开拓了配位聚合物应用研究新途径。 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他引20000余次,2016年至今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主编《配位聚合物化学》专著一部(科学出版社出版,240万字),副主编《配位化学》教材一部,参编其他专著与教材6部。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2002及2011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1997年入选教育部
查看更多 >
友情链接
— 南开大学 —
南开大学
南开办公网
南开新闻网
南开软件之家
我爱南开BBS
— 相关单位 —
科学技术部
教育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复旦大学化学系
清华大学化学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浙江大学化学系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教师办公管理系统
会议室预约系统
院级仪器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