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首页新闻

南开“90后”男孩仲逸人:漂洋过海去耶鲁继续科研梦
2015-05-08

衬衫牛仔裤,一副金属框眼镜架在鼻梁上,平寸头,阳光的笑容,眼前这位朴实的小伙子就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仲逸人。硕士期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论文3篇,合作完成论文8篇,其中在国际材料科学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一篇极具影响力的论文。最近刚刚被评为南开大学优秀毕业生的他,几个月后即将带着耶鲁大学的全奖offer漂洋过海,继续他的化学科研梦。

“这几年我的生活一直和实验室连在一起,基本上除了起居都在实验室度过。”仲逸人自大四时候进入周震教授实验室以来,4年的时光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于“锂离子电池负极和超级电容器”项目的研究。

“锂离子电池很常用,手机、电脑、汽车等等都在用。”谈起感兴趣的项目,仲逸人显得异常兴奋,他说,因为现在的电池的充放电时间都很长,并且使用时间都很不理想。他所研究的项目,正是致力于缩短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时间、增长使用时间并且提高它的使用寿命。

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不免有重重的困难。从材料合成到科研方法上的难题,仲逸人都经历过。“比如两种合成过程不兼容的物质需要复合在一起,还要做出漂亮的形貌,使得材料很难合成。”仲逸人形容当时的境地十分尴尬,反复实验却“倍受打击”。

然而仲逸人却并不感觉到累,他“满脑子都在考虑那个问题,没有别的精力去想别的”,吃饭、睡觉、走路,什么时候都在想怎么改进。有时候趴在桌子上小憩一会,突然脑子里蹦出来一个新想法,就马上又起来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反复实验,仲逸人终于想出好办法来破解难题,他打破原来的“合成思路”,探索出一条“先破坏后重建”的合成方法。

由于课题研究对象——电池的特殊性,等待实验结果是一个无比漫长的过程。“测试电池性能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等到它的循环周期结束,才能去分析这个结果,但是这个循环周期一般是非常漫长的。”这是课题面临的又一困境。

支撑他坚守课题的是浓厚的兴趣。仲逸人的兴趣起源于本科毕业设计。他所设计的四氧化三铁超薄纳米片得到了很优秀的成绩,论文更是做的赏心悦目。这样优秀的成绩带给了仲逸人很大的成就感,如同一个巨大的激励,仲逸人逐渐被科研所吸引,兴趣也就由此慢慢浓厚起来,也成为他长期坚守实验室的动力之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一系列论文成果正是基于对此课题长期不懈的研究。

根据自己的科研经历与体会,仲逸人对想走科研道路的学弟学妹的建议是“一定要培养科研兴趣”,他认为,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建立在大量阅读文献、积累对相关领域认识、了解基础之上的。其次是坚守,坚持不懈,不怕上千次的实验失败。”

“他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与他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积极进取的生活精神分不开。”导师周震教授这样评价“爱徒”。关于导师如何培养研究生,仲逸人说,周震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在于“方法论”,比如兴趣的培养、严谨的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理解文献的高度等方面,而不是“手把手”或“填鸭”式的教学。

这个即将“漂洋过海去耶鲁”的90后大男孩对未来充满了期待。“那里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而且重视深化基础知识和研究。我感觉自己在本科、硕士期间学到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的要求,还是要到最前沿的地方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他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多多扩展研究领域,实现更多的学科交叉,带着“南开”风格,走出自己的特色科研路。



教师办公系统 院级仪器管理平台 化学学院论文评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