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首页新闻

伯苓讲座-纳米催化与未来能源
2017-05-31

日前,著名物理化学家、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在石先楼学术报告厅为化学学院伯苓班本科生同学们作了题为《纳米催化与未来能源》的伯苓讲座。化学学院副院长李伟教授主持讲座。

赵东元院士_看图王.jpg

赵东元院士首先从传统化石能源结构谈起,介绍了我国乃至世界目前能源状况与面临的严峻挑战。随后他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对介孔材料对原油的催化裂化技术进行了系统详实的介绍。在介孔材料功能化的讲述中,赵院士从磁性功能的起源谈起,对表面负载分子筛及在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精彩的报告使得现场气氛达到高潮。最后,赵院士以对介孔分子筛材料的展望作结,对渣油的裂化前景进行畅想,鼓励同学们投身科研工作,积极面对未来能源问题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纷纷对报告提出不同角度的问题,赵院士精彩细致的回答赢得台下阵阵掌声,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伯苓讲座是化学学院创新型化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一个重要举措。从2013年起,固定安排在每月的最后一个周五晚上,由国内外顶级化学家为化学伯苓班的本科生作学术报告并分享科研体会,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励学生树立长远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




报告人简介:

赵东元,复旦大学化学系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63年出生于沈阳市。1980年考入吉林大学化学系,1984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吉林大学化学系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吉林大学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1993 ~ 1994年在以色列魏兹曼科学院化学物理系做博士后。1995 ~ 1996年在美国休斯顿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1996 ~ 199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材料系和化学系做博士后。1998年12月任复旦大学教授;2000年入选教育部“特聘教授”,2007年被增选为中科院院士。2010年被增选为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

主要从事沸石分子筛、纳米介孔材料合成、结构和在催化、电池、生物、水处理等能源方向应用的研究工作。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600余篇,包括:Nature (2); Science (2); Nature Mater (1); Nature Chem (1); Nature Comm (4); Science Adv (1); J Am ChemSoc (53); Angew. Chem. (31); Adv. Mater. (32);获中国专利授权39项。论文被引用超过7.6万次(h index = 130)。曾获得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8年TWAS化学奖;2008年国际介观结构材料协会奖;2009年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2013年印度化学会Rao Award,2016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科学奖TWAS-Lenovo Science Award。被列为100名全球引用率最高的化学家之一,被汤森路透社列为全球化学、材料两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也被列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学家;现任国际介观结构材料协会IMMA主席、国际刊物ACS Central Science编辑。曾任英国皇家化学会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主编、Journal of Colloid Interface Science编辑(Co-Editor),任十几种国际重要刊物如: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国际刊物的编委、顾问编委。




日前,著名物理化学家、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在石先楼学术报告厅为化学学院伯苓班本科生同学们作了题为《纳米催化与未来能源》的伯苓讲座。化学学院副院长李伟教授主持讲座。

赵东元院士首先从传统化石能源结构谈起,介绍了我国乃至世界目前能源状况与面临的严峻挑战。随后他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对介孔材料对原油的催化裂化技术进行了系统详实的介绍。在介孔材料功能化的讲述中,赵院士从磁性功能的起源谈起,对表面负载分子筛及在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精彩的报告使得现场气氛达到高潮。最后,赵院士以对介孔分子筛材料的展望作结,对渣油的裂化前景进行畅想,鼓励同学们投身科研工作,积极面对未来能源问题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纷纷对报告提出不同角度的问题,赵院士精彩细致的回答赢得台下阵阵掌声,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伯苓讲座是化学学院创新型化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一个重要举措。从2013年起,固定安排在每月的最后一个周五晚上,由国内外顶级化学家为化学伯苓班的本科生作学术报告并分享科研体会,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励学生树立长远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




报告人简介:

赵东元,复旦大学化学系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63年出生于沈阳市。1980年考入吉林大学化学系,1984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吉林大学化学系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吉林大学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1993 ~ 1994年在以色列魏兹曼科学院化学物理系做博士后。1995 ~ 1996年在美国休斯顿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1996 ~ 199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材料系和化学系做博士后。1998年12月任复旦大学教授;2000年入选教育部“特聘教授”,2007年被增选为中科院院士。2010年被增选为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

主要从事沸石分子筛、纳米介孔材料合成、结构和在催化、电池、生物、水处理等能源方向应用的研究工作。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600余篇,包括:Nature (2); Science (2); Nature Mater (1); Nature Chem (1); Nature Comm (4); Science Adv (1); J Am ChemSoc (53); Angew. Chem. (31); Adv. Mater. (32);获中国专利授权39项。论文被引用超过7.6万次(h index = 130)。曾获得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8年TWAS化学奖;2008年国际介观结构材料协会奖;2009年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2013年印度化学会Rao Award,2016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科学奖TWAS-Lenovo Science Award。被列为100名全球引用率最高的化学家之一,被汤森路透社列为全球化学、材料两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也被列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学家;现任国际介观结构材料协会IMMA主席、国际刊物ACS Central Science编辑。曾任英国皇家化学会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主编、Journal of Colloid Interface Science编辑(Co-Editor),任十几种国际重要刊物如: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国际刊物的编委、顾问编委。


教师办公系统 院级仪器管理平台 化学学院论文评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