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晚7:00,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冯守华教授做客南开化学“伯苓讲座”,为化学学院师生作了题为《纳微pn结材料》的学术报告。讲座在八里台校区石先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化学学院院长陈军院士主持讲座,周其林院士和伯苓学院院长程鹏教授出席讲座,全场座无虚席。
冯守华院士从“什么是pn结”谈起,简要介绍了pn结及其功能。接着由微电子时代中重要的器件——芯片的发展,谈到纳微尺度的pn结的研究意义在于极大地提高芯片单位面积晶体管数量。
冯院士在简要介绍了各类材料普适的合成方法后,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纳微pn结的研究成果。冯院士课题组通过水热反应进行金属锰的歧化反应以制造pn结所需的三重价态,将其固定于具有传输结构的钙钛矿之上,其制成的材料形成的IV曲线与整流单电子理论IV曲线相契合。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对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原子尺度的pn结模型。随后,冯院士介绍了锰pn结材料,具有超导性能并且能够室温超流,并提出了纳微pn材料激子媒介室温超流模型。最后,冯院士对其课题组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及其提出的新概念进行了总结,结束了这场异彩纷呈的报告。
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冯院士对同学们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讲座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同学们在冯院士的讲座中了解了前沿动态,收获了新的科研思路,开阔了视野,受益匪浅。
伯苓讲座是化学学院创新型化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一个重要举措。从2013年起,固定安排在每月的最后一个周五晚上,由国内外顶级化学家为化学伯苓班的本科生作学术报告,分享科研体会,开拓学术视野,激励学生树立长远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
报告人简介
冯守华,男,1956年3月生,吉林磐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省科协主席。国际溶剂热与水热化学协会主席,国际材料研究通报编委,国际固体化学杂志编委,国际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杂志编委。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教育部“教育部特聘教授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无机合成与材料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无机功能材料的合成化学、新概念半导体合成、生物水热化学三个方面取得了创新和系统的研究成果。围绕新材料的合成,新合成路线的开发与形成机理的探索三方面问题,在无机合成与材料化学的前沿领域中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主要贡献是发展了功能无机材料的水热合成新路线,系统地开展无机功能材料水热合成化学研究,制备并发现新的三重混合价态和原子尺度p-n结,获得一批新型无机功能材料,揭示了功能无机材料和生物分子水热合成反应的规律。主持973,863及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研究课题。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