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杨石先老校长逝世35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献给我们敬爱的老校长,让我们共同怀念老校长事迹,以激励我们当代南开人在南开精神指引下怀公能之志,一路奋进!
如果问我这辈子对什么割舍不下,只有两样—— 一样是化学,一样是祖国……
——杨石先
秋,穿过秀雅的中心花园,清水红砖,寻根思源,一课一幢楼,六方罗马柱,两盏大铜灯,这般岁月不侵,兵燹不坏的思源堂,从那里曾走出一批先驱……
南开大学思源堂景观对照
杨石先,中国农药化学和元素有机化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前校长。
八年苦修 三度赴美 青年筑基成大家
1897年,杨石先出生在浙江杭州,祖籍系安徽怀宁。宣统二年,少年杨石先顺利进入南开中学堂,不久转至清华学堂。彼时帝制破,民国立,而北洋军阀复当道!
“我想当科学家,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救国。”
杨石先矢志报国,十分珍惜安逸稳定的校园环境,埋头苦读八年。在校期间,学业和锻炼相得益彰成为杨石先难以割舍的两件大事。在五四前夕的动荡之下,怀揣科学救国理想的杨石先终于以优异成绩赴美求学,进入康奈尔修读农科,后转习化学专业。
杨石先在解放前的化学实验室
身处异国他乡,难解乡愁,但是自由发散,踏踏实实“搞学问”的良好环境激励着杨石先即便身处华人极不受重视甚至横遭无端歧视的时局当中仍勤学善思,读书不倦。作为学业楷模,他的专业课程笔记成为了同龄伙伴争相传阅的宝贵资料。
“我在少年求学时代始终以最严肃的态度对待学业和锻炼身体,其余一概置之不问,以期自己学成之后负起复兴祖国的责任。”
杨石先毕生勤学不倦
不幸的是,1923年家庭变故牵动了他的心,时年26岁的杨石先不得不抱憾用已完成的部分论文通过硕士学位考试,启程回国。
“有没有接洽任何机构?”
“已有人推荐去浙江大学。”
“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办学出色,他那里正缺化学教授。”
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在这次跋涉归国途中,杨石先偶遇清华同窗、人类学家李济先生。共鸣的抱负和志向让这对昔日好友一见如故,惺惺相惜。谈话间提及国家命运、学业前程,李济不禁慨叹杨的羁旅生活曲折多舛。
杨石先墨宝
经引荐杨石先受聘于南开,任教授,和邱宗岳先生合作无间,在这一处全国第二个建立起的化学系担负着全校化学课的教学工作,后兼任理学院院长一职。1929年,杨石先破例受学校资助再次赴美,在耶鲁大学任研究员,研究杂环化合物合成。
两年后,这位“南开带薪进修第一人”获化学博士学位,而后取道西洋,遍游知名学府。其间曾有幸迎来诺贝尔奖得主伸出的橄榄枝,但杨石先仍坚持回国继续到南开大学执教。
南渡北归 博揽群贤 一生结缘向南开
苦难是攀登者愈向上的石阶,毁灭是行路人再启程的号角。1937年7月底,南开横遭校殇!坚持留校的杨石先,尽心协同黄钰生,组织志愿学生转移馆藏书籍和实验仪器等宝贵校产。冒着战火和危难,他一腔热忱,无所畏惧。
杨石先等南开教授在西南联大
联大岁月,杨石先因治学严谨,为人正直,被推选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后又被推选兼任教务长。
联大时期难,复校重建更是难上加难!南开人在废墟之上,如同白手起家,再次将“一校三区”南、北、东三院立于渤海之滨。硬件设施虽弱,但国立南开的教员建制却从未掉链子。
“办好一个大学,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质量上,而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水平。”
杨石先讲化学,一定要讲出创新,要博采众长,又要讲出南开特色。化学系长期广纳贤士,师资生源皆拔擢有为之士。他提出发挥所长,以有机化学为核心走出特色发展的道路,实践了西南联大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敢为人先的开放氛围。冯友兰所述“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的联大学风大抵如此。
杨石先在工作中
他积极推进教学深化改革,倡导坚持教学、科研两中心,后历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副校长,并在1957年被正式任命为南开大学校长。
1957年,杨石先的南开大学校长委任状
“高等学校不能只做教学,也要做科研。教学需要科研支持,科研要为教学服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历经“文革”洗礼,两度任命,直至耄耋之年高龄卸任,苦心孤诣三十载,终于成为每一个南开后辈口中的老校长。
秉公尽能 敢为人先 元素化学谱新篇
杨老的高明之处不但在于以注重自身学识的修养,也绝不囿于挥洒汗水,为民谋福的实干主义,更体现在慧眼识人,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无愧为一代化学教育家。
新中国成立后,南开大学转归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直接领导,由市教育局辅助管辖。杨石先领导校委员会将南开完好无损地交还到了人民手中。
而迁入思源堂的化学系也迎来又一次春天。陈天池、陈茹玉、何炳林、高振衡等大家在北归复校之际,先后应杨石先邀请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先进科研条件回到祖国,来到南开,可见其学术威望和高风亮节。
1955年,杨石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5年,杨石先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仍是严正律己,从容优雅,关怀学生后辈,从无骄矜姿态。
他甘为“人梯”,不厌其烦地回十页长信于少年时期的蒋明谦,耐心讲解留美经验和个人建议;
他也曾不顾收入微薄,省吃俭用也要慷慨接济青年申泮文;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长期从事化学教育工作,培养了唐敖庆、邹承鲁、李正名等一大批科学家,其中十余人荣列院士名单。
20世纪60年代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成立后,新农药创制这项战线长、高风险的跨领域系统工程成了第一道险关。
“敌百虫”(左上)、马拉硫磷(右)、除草剂一号(左下) 杨石先和学生们(左为陈茹玉院士)
“走中国自己的农药发展道路,创制我国所需要的更多更好的新农药。”
杨石先研究小组躬身实践,险不辞难,急国家之所急,早就为攻关有机磷杀虫剂科研项目打下良好基础,“敌百虫”“马拉硫磷”在1958年就已实现车间化生产,打破了农业灾害、粮食歉收的魔咒,也使得高残有机氯农药逐渐退出农业生产。
杨石先在田间察看农药效用
由此灭锈一号、除草剂一号、有机磷-47为代表的研究成果陆续被设计并合成出来。70年代杨老再次挂帅,起早贪黑、笔耕不辍,奋战一年余以新药“叶枯净”力克水稻白枯叶病,再立奇功。
杨石先在做实验
或许每一盏守候彻夜的灯火都是一颗对真理不懈追求的金子一般的心,闪烁着于家于国的责任感和身边人赋予的驰而不息的勇气。
杨石先等在南开大学周恩来纪念碑前
1985年2月19日,杨石先老校长仙逝,享年87岁,到今日正巧35年整。
春,走遍清新的敬业广场,草木葱郁,欣欣向荣,一隅一树丛,一方汉白玉,万物生光辉,还是深邃沉稳,慈祥庄严的老校长,在那时亦支撑起一片晴空。
竖立在敬业广场的杨石先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