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应用化学学科(以下简称应化学科)一直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科技问题为导向,主要研究化学与能源、材料、环境、电子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实际问题,结合人工智能(AI)与工程技术,打造应用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的融汇贯通,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服务行业产业和国家经济建设。
应化学科历史悠久、积淀深厚。1923年,当时化学系开设应用化学相关课程,由徐允中教授授课,成为应化学科发展的开端。1928年,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化工博士学位的张克忠回国任教授。1931年起,张克忠教授先后创办化工系、应化所和工学院。抗战期间(1937-1945年),应化所西迁重庆和昆明。1947年,南开大学在津复校不久,复建应化所。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南开大学工学院(含应化所)整体并入天津大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由申泮文院士、李赫咺、张允什等科学家带领,在国内较早开展能源化学、新型催化剂等前沿学科研究。1984年,南开大学开始招收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1986年,重建应用化学研究所,并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当时重点高校中该领域的首个硕士点。此后,应化学科不断壮大,1987年承担首批国家863高新技术研究计划。1999年,材料化学系成立,改为招收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2015年,学校津南校区启用,材料化学系大部分人员并入新成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学院成立应用化学与工程研究所,推动应化学科快速发展。
应化学科聚焦能源材料与化学电源的深入研究。在学科建设方面,2010年,获批工程硕士学位(化学工程)授权点。2019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招收本科生。2022年,获批应用化学博士点、化学工程专业博士点与能源动力专业硕士点。在平台建设方面,2008年、2009年、2016年、2023年先后获批建设高效储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特种化学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2021年创办国际化学术期刊eScience,已被SCIE正式收录,影响因子位列国产期刊前茅。
应化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工43人,包含研究人员33人、技术人员4人、管理人员3人、编辑部人员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四青”人才8人次,教授及研究员20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31人。应化学科研究方向聚焦光/电化学能量转化与存储、清洁能源催化转化、绿色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
目前,南开大学应化专业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每年招收150余名学生,包含80余名本科生、30余名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0余名材料与化工专业和能源动力专业硕士研究生,形成了完整的本硕博(学术与专业)教育培养体系。
近五年,应化学科先后承担科研项目 110余项,总经费 4.6 亿元,包括重点研发计划等千万级项目 6 项,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1项、重大项目1项。牵头负责国家基金委“超越传统的电池体系”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陈军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经费2亿元)。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80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3项,多项科研成果实现应用转化。其中,富锂锰正极材料与高能锂电池、电石法合成氯乙烯绿色无汞催化技术及产业化、绿色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催化剂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先后完成产业化落地,累计新增产值30亿多元,利税近6亿元。近五年在Nature, Nature Chem.,eScience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30余篇,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天津市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天津市专利金奖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应化学科重视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学生在各类竞赛与项目中屡获佳绩,展现出突出的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学生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微瑞杯”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杰瑞杯”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宁德时代零碳科技大赛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赛事中斩获多个大奖,充分体现了应化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化学科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就业率高并已在职场上脱颖而出,实现了人生价值。
应化学科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雄厚的师资力量、前沿的研究方向以及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之一。未来,应化学科将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宗旨,牢记“把小我融入大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魂,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科技问题,深化交叉融合研究,不断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数据统计时间截止至202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