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简介

分析化学

  南开大学分析化学学科起源于1921年化学系成立之初邱宗岳先生开设的定性分析课程,并在陈天池等老一辈科学家带领下逐渐壮大,于1952年成立分析化学教研室,是国内较早建立的分析化学学科点之一。多年来,南开大学分析化学学科连续得到了教育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为科学研究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2007年批准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目前,分析学科有四大主要研究方向(1)先进分离与富集介质;(2)分子探针与成像;(3)测量仪器与部件;(4)人工智能与化学信息学。2014年以本学科为依托的天津市生物传感与分子识别重点实验室获准建立,进一步整合了南开大学分析化学学科的力量,促进了实验室研究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对分析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分析化学学科现有教职工36人,包括教授13人,特聘研究员5人,副教授6人,特聘副研究员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四青”人才11人等。

  近五年,学科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等,累积获得各类科研经费超1亿元。拥有高分辨质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大型仪器设备30多台。实验室面积超过2000平米。同时,学科还拥有一支具有国家计量认证资格的分析测试队伍,每年为学校及社会提供大量的服务。

  近五年,学科研究人员共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其中包括在Nat. Commun., Sci. Ad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Proc. Natl. Acad. Sci.Anal. Chem.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并受邀在Chem. Rev., Acc. Chem. Res., Adv. Mater.上撰写专题综述;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1部。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同时,学科还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先后与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国际同行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工作。

  分析化学学科在教学、科研、测试等方面拥有雄厚的实力,已在分析化学的各个主流领域开展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形成了各研究方向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的格局,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分析化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五年已培养硕士生92名和博士生76名。目前,本学科围绕复杂体系分离分析中的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分析化学一些前沿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数据统计时间截止至20257

教师办公系统 院级仪器管理平台 化学学院论文评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