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之声

化学学院二十一年接力书写“南开·繁峙”社会实践新篇
2025-08-23

(通讯员 刘培毅 韩锦翟)二十一年初心如磐,二十一届接力前行。自2005年起,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实践队已连续二十一年深耕山西繁峙这片热土,坚持锚定地方需求,以智聚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在教育帮扶、校地协同、乡村振兴、红色传承等多领域实践中笃行不辍,用青春力量书写“知中国,服务中国”的鲜活答卷,以久久为功的坚守与创新持续推动“南开•繁峙”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

深耕支教沃土  点燃求知星火

短期支教始终是“南开·繁峙”实践育人项目的核心。实践队持续拓展支教范围,今年同时在繁峙中学、砂河中学及上永兴村开展支教活动,累计授课140余课时,惠及中小学生5000余人次。支教中采用“全校大课宣讲+进班互动辅导”新形式,课程设计紧扣“开拓视野、点燃梦想、创新思维”目标,着力构建了涵盖爱国主义教育、学业精准辅导、生涯规划启蒙、学习经验分享、趣味科普实验等第一、二课堂多元特色课程体系。通过精准对接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与兴趣点,有效激发了繁峙学子的求知热情与内生动力,切实提供充实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为推进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实践队将南开优质爱国主义教育与科学家精神科普资源也带到繁峙。杨石先精神宣讲团通过讲述南开百余年校史中的爱国故事与先贤事迹,诠释“爱国三问”的时代传承,有效激发了中小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星光科普宣讲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围绕物理现象、生命奥秘、自然探索等主题,结合趣味实验解析科学原理,点亮上永兴村孩子们的科学梦想。

深化校地合作  共育时代新人

为加强校地协同、总结实践成效、共绘合作蓝图,“青春筑梦基层,校地共谱新篇”主题座谈会在砂河中学召开。繁峙县委常委郭舜良高度评价“南开·繁峙”项目“坚持扎根基层、深度服务地方、持续输出人才”的良好成效,希望推动打造集“学科共建、师资培训、科普推广”于一体的校地合作体系,共同探索常态化、制度化、多层次的教育协同发展路径。副县长贾吉坡称赞南开师生在教育、助农、调研等多维度深度对接地方需求,为高校服务地方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范例。南开师生表示将充分发挥高校责任与学科优势,推动南开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通过探索“云课堂”等远程支教形式持续助力当地教育发展,实现校地协同育人效能最大化。

躬身田垄助农  智献乡村振兴

实践队依托山西繁峙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深入繁峙县赵家庄村开展助农行动与实地调研。师生们俯身田间地头,聚焦当地特色产业白水大杏,参与核心种植区助农采摘,为果农纾解采收季压力,在劳作中体悟民生艰辛、感知乡村脉动。同时,围绕当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基础设施短板、教育资源分布等主题,队员们下沉乡土,通过与村干部座谈、入户走访村民、开展问卷调研等方式,全面掌握村庄发展现状与需求。相关调研成果与建设性意见已形成报告提交校地合作平台,将为繁峙县农业农村建设及工作站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南开智慧。

追寻红色印记  筑牢信仰根基

在繁峙这片传承了红色基因的热土,重温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是队员们每年的“必修课”。实践队联合繁峙县委组织部与团委,开展“薪火相传廿一载,校地合作启新篇”沉浸式红色实训,先后走进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乔沟战场旧址、毛主席路居纪念馆及繁峙县党史教育展览馆。通过珍贵的历史实物、详实的影像资料和真实的战场遗址,全景式感悟八路军首战大捷的壮烈史诗,深切体会革命领袖扎根群众、实事求是的崇高风范。在重温革命峥嵘岁月的基础上,实践队系统梳理当地红色资源,精心打磨出一套红色文化课程,致力于将伟大的抗战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怀转化为鲜活生动的育人素材,激励青年学子以革命精神为炬、爱国情怀为帆,在新时代征程中勇担使命。

二十一年的坚守与耕耘,让“南开·繁峙”项目成为南开大学实践育人一张闪亮的名片。从三尺讲台到广袤田野,从红色圣地到村巷之间,南开化学人始终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以专业所学服务社会所需。未来,这支充满活力的实践队将继续在基层沃土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让青春之花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绚丽绽放。


教师办公系统 院级仪器管理平台 化学学院论文评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