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祝贺!南开化学特等奖+1
2025-11-18

11月15日,2025年度宝钢教育奖评选结果揭晓,16名南开师生榜上有名。南开大学副校长、化学学院教授朱守非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图片


朱守非

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化学学院教授


朱守非深耕教学一线二十载,长年讲授本科生课程“有机化学”“创新研究与训练”“物质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导论”和研究生课程“有机立体化学”“通识教育”等。在担任化学学院院长期间,牵头推动两项关键教学改革,为化学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


针对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学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不足、个性发展受限、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育人经验缺乏制度保障”等难题,朱守非提出“公能兼备、创新引领、个性发展”育人理念,构建起独具特色的“4×3矩阵”培养新范式。搭建“党建引领—大师感召—导师指引”体系,打造“自主选择—学科交叉—本研贯通”模式,实施“导师团制—协同合育—开放交流”计划,建立“制度优先—全面督导—以评促建”机制。这一改革成效显著:化学专业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入选拔尖2.0计划和强基计划。相关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针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知识结构单一、研究手段单一”的问题,以新物质创造大型仪器平台为依托,朱守非创建“学科带头人顶层设计+高端仪器人才指导+研究生自主实践”全链条培养模式,推动“把仪器搬到课堂”“以仪器汇聚人才”“以仪器撬动科研”,将仪器实践融入课程思政,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工匠精神。通过上述改革,研究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不断取得重要科研突破,获得全国挑战杯、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荣誉。相关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凭借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突出贡献,获得首届卓越青年研究生导师奖励基金。


朱守非高度重视科研育人,构建“使命感和好奇心驱动—重要问题导向—专业知识支撑—实践验证”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带领学生围绕催化有机合成主题开展深入研究,承担多项国家级重大和重点项目,提出“手性质子梭催化剂”概念,解决不对称催化世纪难题,被全球30余个课题组应用;发现催化硼氢键插入新反应,成为新一代碳硼成键反应,引发全球40余个课题组跟进;发展了系列铁催化剂及其催化的新反应,揭示了自旋影响催化的新机制,开辟“自旋响应催化”新方向,部分催化剂被国际同行称为“朱氏铁催化剂”,并实现商品化;部分成果成功转化,被国内外知名企业用于药物和香料的生产。相关成果形成高水平论文在《科学》(Science)等权威期刊发表16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科学探索奖等学术奖项。指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累计70余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天津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等学术荣誉,多名毕业生成长为国家“四青”人才和重点领域企业的科技负责人。


宝钢教育奖是起源于1990年设立的宝钢奖学金,由宝钢教育基金会负责运营,覆盖国内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77所评审高校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国冶金教育学会2家评审单位,共涉及高校120余所,被公认为我国高等院校中分布面广、奖励总额多、荣誉度高、深受师生看重的全国性奖项之一。


宝钢教育奖最初设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和宝钢优秀学生奖等5个奖项,2010年又增设宝钢优秀学生奖(港澳台地区),每年评颁一次。该奖项旨在奖掖优秀人才,力行尊师重教,推动产学合作,支持教育发展。


来源:南开大学公众号


教师办公系统 院级仪器管理平台 化学学院论文评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