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开校友企业家联谊会
南开大学1992级化学系校友
南开校友企业家联谊会会董
微境生物/偶领生物创始人、CEO
谢雨礼

第一棒:从基础研究出发
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本质上是一场长期接力。第一棒是基础研究,它决定了产业的起点、方向和潜力。全球范围内,欧美发达国家仍在这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从诺贝尔奖的分布即可看出,最核心的生物机制发现和靶点研究仍然集中在欧美顶级高校与科研机构当中。
中国与欧美基础研究的差距依然存在,但变化正在发生。过去十年,我们在科研投入、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上进步显著。如今的中国基础研究,尤其在以985高校和中科院为首的顶尖科研机构内,一批学者和团队正不断缩短这段差距并逐渐产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成果,基本上已具备与世界顶级实验室同台竞争的能力。
这一阶段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投入和创新机制的竞争。欧美国家长期支持基础研究的各种政策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当前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机会更在于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因为很多基础研究的成果都是公开发表的,并没有国界。未来,谁能更快地把科学发现转化为可执行的工程化和技术方案,谁就能在第二棒中实现超越。
这一超越不仅依赖科研和创新体系的建设,也考验我们能否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高效的转换机制。因此,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成为更好的“科学家”,而是成为兼具科学精神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家”。
第二棒:产品落地与工程化
第二棒是技术转化与药物开发阶段。过去几年,中国Biotech公司在这一环节的进步可谓“跃迁式”。特别是以复杂工艺和组合创新为特点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和双抗领域,中国在研发效率和产业转化速度上都已具备全球领先优势。
这种跨越背后,是一批勤奋、高效的中国研发团队和公司。他们在相对成熟的靶点中寻找药物分子差异化的机会,以为研发速度和质量获得领先优势。中国Biotech的崛起,本质上是通过降本增效解决“研发成本日益上涨,医疗成本不堪重负”的中国方案。中国必将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和研发的主战场。
在我看来,中国Biotech的崛起让生物医药的竞争逻辑发生了改变。以往我们认为“原创”是制胜关键,如今,科学转化速度和工程化能力的提升正在削弱原创领先的壁垒。举例来说,基础研究可能需要二十年研究一个靶点,但当原创药物进入研发阶段,跟随者就能基于公开信息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同类甚至更优的产品。当一个新靶点被发现或者被验证,中国企业往往能在两年内跑通从早期研发到临床前候选药物(PCC),到临床的流程,甚至出现弯道超车,进度上领先于原创。
另外,组合创新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独特的优势。两种药物或者靶点的组合往往会涌现新的性质和规律,产生不亚于原创的创新性和临床价值。这种创新并不需要二十年的基础研究,想法直观合理,难点是如何“又快又好”地开发具有成药性的复杂药物。ADC和双抗便是典型代表—我们不一定是“第一个有这样想法的”,但往往是“最快落地的”。
在商业层面,这种研发速度差形成了全新的性价比优势。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优质的中国资产是降低研发成本,补充管线的战略杠杆。未来,全球生物医药的分工可能会重新定义—基础研究的突破可能仍诞生于以欧美为首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流研究机构,但大规模的创新药物将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中国的biotech和药企,而这些药物的全球临床和商业化的主动权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
第三棒:商业化与全球化
第三棒是临床研究与商业化阶段,这也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短板。虽然国内企业在研发与临床转化上取得了突破,但真正能够独立推动全球多中心临床并实现10亿美元级重磅产品的案例仍较少。
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体系与环境问题。国际监管标准、BD交易壁垒、政治风险等因素都影响了中国创新药国际化的效率。例如,美国FDA审批依旧是全球医药体系的关键“通行证”,而地缘政治变化也对中美之间的合作带来了不确定性。
最近两年,中国生物医药早期优质资产出海成为行业靓丽的风景线。一方面说明中国研发的水平得到了国际认可,这也是许多初创公司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较早地放弃了临床和商业化开发的主动权。从长远来看,可能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从产业战略角度看,中国需要通过强化本土市场能力(home market advantage)来增加中国公司在创新价值链当中的地位,弥补我们在临床和商业化开发与跨国公司的差距。
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在生物医药创新第二棒中的能力已足以撬动全球医药格局。未来,当我们能在第三棒中补齐商业化与全球化能力,中国生物医药将真正实现从“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跃升。
我始终相信,科技与产业的结合,是推动国家竞争力跃迁的关键。靠科学的积累、工程的力量和持续的努力,中国生物医药有能力,也必将在全球舞台上实现并跑,甚至超越。
每一次技术革命的背后,都是企业家精神与国家战略的共振。面对全球生物医药的竞赛,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科研的突破,更是洞察变化、利用变化的能力;我既需要仰望星空的想象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执行力。只有创新和实干相结合,中国生物医药才能真正以服务患者为信念,以科学和技术为驱动,在世界的舞台上走得更稳、更远。

(以上内容根据谢雨礼在2025新开湖论坛圆桌对话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