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跃量子

研究背景
1. 二聚小分子受体是高性能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的有前景的材料,但其拓扑结构的多样性仍未得到充分探索。
2. 在这项研究中,设计并研究了两种二聚体受体QD-2和QD-3,它们是通过Y系列构建块的非传统“头尾”连接构建的,分别由亚乙烯和亚乙炔单元桥接。
3. 结果表明,QD-2同时抑制了能量无序和电子-声子耦合,同时促进了有利的分子堆叠。这些特征产生了具有改进的激子和电荷动力学的纤维薄膜形态。因此,基于QD-2的OSCs在二元器件中实现了19.39%的PCE。

图文详解
激发态动力学过程见第3部分详解
1.理论计算
1.纯薄膜的掠入射广角X射线散射(GIWAXs)用于揭示分子有序堆积。值得注意的是,QD-3表现出比QD-2更紧密的π-π堆叠和更长的晶体相干长度(CCL),这可能是由于乙炔的更刚性的线性结构,这消除了旋转自由度,从而形成了更平面的骨架结构。
2.尽管QD-3的堆积更紧密,但其电子迁移率低于QD-2。我们认为QD-3中过度的分子聚集会增强振动耦合,从而损害电荷传输。为了测试这一点,我们测量了纯薄膜的斯托克斯位移。如图2e所示,QD-2表现出较小的斯托克斯位移,表明重组能较低。
3.对Huang-Rys参数(S)的进一步分析证实,QD-2中的电子-声子耦合较弱,这与其较高的电子迁移率相一致。这种减少的耦合也抑制了非辐射损失,使QD-2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更高(QD-3为7.35%对5.71%)。


2.器件性能

3.激发态动力学
1.在选择性受体激发后,630 nm(对应于PM6吸收)处立即出现基态漂白剂(GSB)信号,表明空穴从受体快速转移到供体分子。
2.使用双指数拟合分析630 nm处的供体GSB信号动力学数据,以跟踪空穴转移动力学。动力学分析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电荷产生过程:快速成分(τ1)反映了供体-受体界面上的激子分离,而缓慢成分(τ2)表征了激子在解离前向界面扩散的过程。
3.在所研究的体系中,三元PM6:QD-2:BO-4Cl显示出最佳的时间常数(τ1=0.31 ps;τ2=4.23 ps),表明与二元共混物相比,激子分离效率提高,载流子输运得到改善(PM6:QD-2:τ1=0.42 ps,τ2=7.64 ps;PM6:QD-3:τ1=0.62 ps,τ2=12.97 ps)。

4.形貌表征

总结展望
在这项研究中,设计并研究了两种二聚体受体QD-2和QD-3,它们是通过Y系列构建块的非传统“头尾”连接构建的,分别由亚乙烯和亚乙炔单元桥接。结果表明,QD-2同时抑制了能量无序和电子-声子耦合,同时促进了有利的分子堆叠。这些特征产生了具有改进的激子和电荷动力学的纤维薄膜形态。因此,基于QD-2的OSCs在二元器件中实现了19.39%的PCE。
原文来源
W. Shi, Q. Han, W. Zhao, et al. “ Designing Head-to-Tail Topological Vinylene-Bridged Dimer Acceptor for Efficient and Stable Organic Solar Cells.” Adv. Funct. Mater. (2025): e2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