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庆活动焦点

“百年南开化学大讲堂——粮食安全保障论坛”成功举办
2021-10-18

20211016日,值此南开大学化学学科创建100周年之际,“百年南开化学大讲堂——粮食安全保障论坛”在我校八里台校区生物站报告厅成功举行。陈剑平院士和康振生院士出席并做报告,席真教授主持了本次论坛,曹雪涛校长和席真教授为讲座嘉宾颁发了“百年南开化学大讲堂主讲人”证书牌,化学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陈剑平院士带来了以《探索绿色可持续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数字化植保体系的初步构建》为题的讲座,他从政府要粮食、农民要效益、市民要放心、环境要绿色、竞争要强劲、农村要美丽当前三农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六大关键问题出发,言简意赅的介绍了其中蕴藏着的顶天立地的大学问。在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及农药使用之间矛盾日益凸显的当今世界,陈剑平院士提出了以生态系统群体健康为主导的有害生物生态防控(EPM)取代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M)的策略,着力加强有害生物的监测与预报、预防与调控,充分利用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和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服务我国植保事业,大力加强基因调控、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物理控制等无害化技术与化学防治相结合,让我国的植物保护做到智能化、标准化、风险控制综合化,全面保障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

陈剑平院士团队构建了基于协同农业生态环境的智能化数字植物保护科技服务体系与产业服务平台,以此大数据监管平台为种植业者、植保服务者以及政府监管和职能部门提供科学的多元化实时精准的服务模块和架构,该数字植保技术与服务平台极大提高了传统农业生产的效率。面向未来,陈剑平院士鼓励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自主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大数据植保综合系统。

康振生院士带来了以《作物病害绿色防控策略与技术》为题的讲座,他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号召开场,详细介绍了我国主要农业灾害生物在新时代给植物保护带来的挑战,尤其是因为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重治轻防”带来的农药过度使用造成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绿色植保和绿色防控的支撑,批判性的继承过去以灭虫为核心的植保技术和措施,取而代之以植物健康为目标和出发点的绿色生态防控策略与技术,充分利用生态调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理化诱控技术、科学用药技术等绿色防控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创制开发需要研究并深入了解病害的来源、发生和发展规律,利用其弱点并通过综合的措施来实现。这要求科学家炼就“火眼金睛”,洞察植物和危害因子,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的指导下加以实践。

康振生院士以小麦条锈病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介绍了小麦条锈病的病源、危害性、侵染过程、病源菌的致病性和变异及其遗传规律和致病机理。他的研究团队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探索,摸清了小麦条锈病的越冬和越夏以及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在越夏区布局与冬季繁殖区种植不同抗病基因的小麦品种、利用杀菌剂铲除麦田周围转主寄主小檗和遮盖感病小檗周围麦垛、利用三唑酮等药剂拌种推迟秋苗发病60天等有效手段显著降低菌源数量,结合利用粉锈宁对锈病发病作物的科学合理防治措施,综合实现小麦全生育期农药减量施用的战略。康振生院士团队长期积累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小麦生产的实践,实现了在病原的越夏区和冬季繁殖期以及春季流行区三条战线上成功推广,使我国越夏区菌源量减少40.06%,全国发病面积降低 50.83%;每年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年均增收节支约50亿元,而且极大减少了农药的用量,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康振生院士的研究结果完善了对条锈菌生活史和病害循环的认识,实现了基础研究成果向生产力的成功转化,不仅惠及我国三农,而且应用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沿线国家。康振生院士的研究结果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赞扬,2020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特别强调“一定要把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工作做好”。报告的最后,康振生院士勉励师生们要有甘愿坐冷板凳的信心和毅力,用自己所学和创造的知识报效祖国。

 “百年南开化学大讲堂”是南开大学化学学科创建100周年系列重要纪念活动之一。讲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邀请国内外化学学科知名学者和优秀校友,开展高水平学术讲座,拓宽学术视野,推进人才交流与学术合作,促进学科发展。




教师办公系统 院级仪器管理平台 化学学院论文评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