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窗

【毕业季】一路花开一路歌 | 我与化学伯苓班的故事
2018-06-29

王焜昱,南开大学 2014 级化学伯苓班学生,本科期间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等荣誉,曾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美国西北大学进行科研实习,在校期间发表 J. Am. Chem. Soc.一篇,毕业后将前往美国德克萨斯 A&M 大学(Texas A&MUniversity) 攻读化学博士。

 

我和化学伯苓班的缘分始于高三毕业的那个暑假——高考的失利使我不能进入我心仪已久的化学专业,为此我沉浸在深深的沮丧中。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南开化学伯苓班在新生入学初会有一次面向全校的选拔考试。那时,有一个愿望在我心中萌发——我一定要考进南开大学的化学伯苓班!

整个暑假我没有放松,小小的书房成了我遨游的天地,悠悠的蝉鸣成了这一夏的陪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了化学伯苓班。犹记得当年的那一幕,我站在化学楼前,看着伯苓班录取的正式名单,傻傻地笑了半天,因为我终于能与我喜爱的化学相伴相随了。

进入了化学伯苓班,我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是这么新奇,这么富有诗意。在这里,有严谨治学、循循善诱的专业班导师;有乐于助人、热情阳光的学长学姐;更有团结互助、勤奋刻苦的同班同学。

每月一次的伯苓讲座,化学名家们的厚重积淀,在仰望的同时也激发了我对科研的极大兴趣。大一就开始的实验室训练,理论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让我对化学研究这个丰富多彩的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我醉心于课堂上每一位恩师营造的出神入化、引人入胜的学习氛围;迷恋于闲暇时同学少年坐而论道、见仁见智的奇思妙想。我热爱图书馆里书林摘叶、字里寻香的每一分钟;我喜欢二主楼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的平淡生活。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化学人在一起,谈笑间满是对化学的热爱。

      ——我为我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

化学伯苓班要求学生在大学的前两年修完所有必修课,余下两年则需要在国内或国外的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在这种压力下,我不敢松懈丝毫。我的座右铭是“天道酬勤”,要在一群同样优秀的同龄人间脱颖而出,唯有付出更多的努力——大一大二时,我几乎每一天都是凌晨两三点睡觉,早上八点之前赶去上早课。这种高强度的学习节奏,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在大学的前四个学期里,我有三个学期的学分绩一直保持在 93 分以上,这也算是创造了一个记录。

与此同时,我在我每晚“多”出来的两三个小时里发展了许许多多的爱好——我曾坚持夜读,每周能啃完一到两本书;我也曾自学软件,一年时间就掌握了 AI、MS 等十余种专业软件;我还在阿里云上搭建了我的个人网站……这些爱好也会开花结果,在伯克利访学期间,我就是运用自己掌握的电脑技术,设计了我的第一张学术海报,在海报评比中一举夺魁。我非常珍惜伯苓班给予我的平台,我像一块不会饱和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努力奋斗过的日子,充实快乐也最令我感动。

进入大二后,我被聘为 2015 级伯苓班的学生班导师,这对我而言意义非常——在我刚入学的时候,我就得到了学长学姐的很多帮助,而我希望把伯苓班的这个传统延续下去,并期望能做得比学长学姐更全面。

于是,我尝试用我自己的方式去帮助学弟学妹们,让他们在这段求学的道路上少走或不走弯路。每到学期末,我就会结合自身的学习或者科研的经验,撰写一份“学习经验总结”给他们,我的这一创意被学弟学妹们尊为“王氏学习秘笈”。这个“学习经验总结”不仅让伯苓班的学弟学妹们受益,也让化学系其他热爱学习的学弟学妹们获益,当年下载就达到一千五百余次。当学弟学妹们遇到头疼的科目时,我会主动请缨,开设学科辅导讲座,努力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为他们打开这扇大门。

在担任班导师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优秀的学弟学妹,每每看到他们,我总会想起从前的我,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满怀着对科研的憧憬,一路跌跌撞撞……作为班导师,我有责任伴随他们一起前行在热爱化学的道路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的努力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本科期间,我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校优秀毕业生等校级以上荣誉二十五项。

自大一起,伯苓班的学生就可以进入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学院里的教授们也非常欢迎本科生。那时,我对真正的科研一无所知,更谈不上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了。于是,我借助学院组织实验室体验活动的机会,兜兜转转参观了许多不同方向的课题组,虽是走马观花,但我对研究生活有了大致的了解与体会。

大二和大三时,我先后进入了朱守非教授和师唯教授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朱老师和师老师对我而言,既是良师更是益友。每当我在研究或生活上遇到了困难,他们总是适时地给予我鼓励和建议,我也从他们身上汲取到力量,从而能重新振作,直面挫折。在他们的指导与帮助下,我从刚进实验室时的一无所知、笨手笨脚成长为一个具备独立设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课题的能力的学生,进步可谓是极大的。此外,朱老师和师老师的潜心科研、兢兢业业也为我树立了榜样,我也希望将来能和他们一样,与自己喜爱的研究相伴,乐在其中。

我非常珍惜化学学院资助伯苓班学生本科期间出国交流的机会。大三暑期时,我曾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参加为期一个半月的 Laboratory Research Experience 项目,大四时更是在美国西北大学 T. David Harris 教授实验室进行了长达七个月的科研实习。国外交流的经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能力。我不仅领略到世界顶尖级科学家的风采,而且还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切磋交流。而国外实验室的科研模式也令我记忆深刻——我忘不了第一次操作手套箱时的紧张与兴奋;忘不了自己动手调试拉曼光谱仪时的屏息凝神;忘不了在计算机上一遍遍模拟晶体结构时的殚精竭虑;忘不了在组会上获得导师赞许的成就感……国外交流的经历就像一口熔炉,将我过去积累的知识进行压缩提炼最终升华,转变为能应用到科研实践中的智慧。

科研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难免有彷徨的时候,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彷徨失落中,我获得了历练成长的知识财富。记得我在西北大学访学时,我对导师六年前的一个设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项整整六年还没有人去触碰过的项目成了我尝试撬动的第一块岩石。一开始,我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实验,耗费了四个月的时间,精心设计了一个体系。但在进行初步表征后,我发现实验结果与我预期的大相径庭,我的心情一度陷入了谷底。但我并没有就此退缩,我坚信基础科研的目的是寻找问题的答案,不能因为性能不好就轻言放弃,于是我鼓起勇气又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幸运的是,我在这个体系中观察到了非常罕见的变价异构现象,正是这个异构现象干扰了我此前的判断。当发现了原因之后,后续的研究就一马平川了,我也如愿收获了我的第一篇文章(J. Am. Chem. Soc. 2018, 140, 6550–6553.),我的工作得到了多位审稿人的高度评价,并在美国化学会年会上被报道。这种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经历带给我的不止于心情的大起大落,还坚定了我对自己继续从事科研的信心。

毕业之后,我就要前往美国德克萨斯 A&M 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攻读化学博士了,我离我的科研理想又近了一步。回望我在化学伯苓班这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足迹,心中也有几分唏嘘——这一路上,我也曾跌倒,也曾踟蹰,但我前行的方向始终坚定。我以我是南开大学化学伯苓班的一员为荣!


 

 

教师办公系统 院级仪器管理平台 化学学院论文评审系统